唯一進入歐洲創新學院的臺灣人,校友陳怡仲分享「從世界名校學到的事」。
[逢甲週報] 2016.11.2 第605期
【秘書處訊】本校化工系校友陳怡仲,10月31日返校以「哈佛X逢甲大學X史丹佛:我從世界名校學到的事」為題演講,分享在學期間前往中國大陸及義大利學習的經驗,他鼓勵學弟妹:「享受生命,喜歡自己做的事情。」
陳怡仲很早就確立目標,才22歲的他說:「學業倒是其次,身為一個人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。」由於主修化工,讓他對「能源」特別有感,尤其當他明白開採石油是如何的耗竭地球的資源,他便立志要為人類創造乾淨能源而努力。因此,大四下學期他申請到了北京科技大學當交換生,該校是中國大陸材料系和冶金系的第一志願學校,鄰近北京大學、北京清華大學,匯集最豐沛的學術資源。
談起交換生的日子,陳怡仲認為他把一學期當六學期用,每天都排滿課程與演講,不只北京科大,陳怡仲也會去北京清華大學聽課。走訪大陸名校的歷程,更讓陳怡仲一步步走進了歐洲。他透過北京清華大學,申請到了由哈佛、史丹佛、加大柏克萊分校共同合作的歐洲創新學院(European Innovation Academy, EIA)。陳怡仲說,歐洲創新學院在亞洲僅有中國大陸、香港、日本、新加坡有申請窗口,他也因此成為唯一一位進入歐洲創新學院的臺灣人。
歐洲創新學院提供的是暑期課程,聚集世界各國的教授及學生,共同交流國際創業與創新,內容包括商業課程、案例討論、市場調查等。由於上課地點在義大利,確定錄取之後,陳怡仲自學一個月的義大利文,並考取初級檢定,更廣泛閱讀義大利的民情及文化,好讓自己可以更融入當地社會。但即便自認做足了準備,陳怡仲在課程之初,還是遇到了挫折,而且是在他意料不到的地方――溝通。
陳怡仲說:「歐洲創新學院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,所以都以英文溝通,我的英文還不錯,幾乎是接近母語的程度,但我一開始跟組員討論時,他聽不懂我講的,我也聽不懂他講的,費了很大的力氣,有時講到都快哭出來。」後來陳怡仲找出問題的癥結,他發現「亞洲學生普遍是線性思維,看到1就是1,但西方學生則是發散性思維,他們看到1的時候,會想這是0+1的1,還是3-2的1。」所以西方學生覺得陳怡仲在幾百種可能中只講了一種,而陳怡仲覺得西方學生講了幾百種可能,卻都是講很表面的事情,雖然覺得挫折,不過陳怡仲很快透過反思,理解到「線性思維快速直接,但會忽略其他可能性,發散性思維在開始時進展較慢,但經過一番碰撞跟討論,更能找出符合需求的做法。」這番經驗,讓他體悟到危機就是轉機,更認真的去學習並吸收他人的優點。
陳怡仲很快適應了這種思維的差異,並非常享受在歐洲的學習,期間他聽了史丹佛教授的課,和來自美國矽谷的柏克萊博士討論想法,身旁站著的是獲選富比士30歲以下傑出企業家,甚至還有一堂課是邀請法拉利首席設計師教大家如何設計超跑。陳怡仲說:「那段時間是目前為止生命最美好的學習體驗,充滿挑戰,但也充滿自信。」
在歐洲拓展視野、開闊思維之後,陳怡仲著手進行下一階段出國深造的計畫,除了申請歐洲雙碩士,他也爭取到全球最大風力發電開發商丹麥Dong Energy的實習機會,甚至收到牛津大學主動寄出邀請函,歡迎他申請該校的MBA。面對一連串的學習驚奇,陳怡仲說:「其實也沒有什麼秘訣,踏出去,就有了。要永遠相信自己可以往更好的未來邁進,並確信自己時時刻刻都可以進步。」
如同陳怡仲於演講一開始介紹自己是一位「心懷夢想的實踐家、改變世界的候選人」,他的夢想很大,他想到聯合國做研究,逐步申請紅點、iF等國際設計大獎。他信心滿滿的說:「我希望改變人類使用能源的方式,降低對石化燃料的依賴,做出各種新創能源,建立一個永續的家園。」
分享: